取象不行,我听过最大的借口就是还在入门
各位好,最近一周忙一个术数的数字新项目,相信很快会跟大家见面。
今天抽空聊聊术数的基础–取象。内容主要面向有志于在术数深入学习的同好,如果只是当作业余爱好研究,可以随缘。
绝大多数人入门术数,都是把某一门术数当作技术来锻炼,这无可厚非,社会环境使然。
但是有些重点我们不能忽略,就是古代与现代学习术数的巨大差异,以至于我们有必要认真反思这种差异。
《易经》作为群经之首,是古代学习的必读书籍,另外文言文,历法,干支系统,择日,拜祭,民俗深入读书人生活里的方方面面。
但现代人不一样,我们曾经断层过,批判过那一种生活方式,以至于我们的父辈都不一定熟悉上面所说的环境。
周易本来是百姓日用而不知,现在变成了不用真的不知。
也就是这种原因,现代人学习术数,对大量术语会有天然的陌生感,相比起古人,所谓死记硬背的内容,其实也远远多过古人。
现在我们回顾一下这种差异的核心,如果阴阳五行是术数的基础,它是根,而后面的山医命相卜都是根的苗,花,果展现在不同的术数和技艺中。
现在的学习就是在先学果,最后反过来顺着花,苗,回到根。
我举个最实际的例子,八字初学者都熟悉的‘伤官见官’,但是伤官见官有多少种呢?按十神看起来就是一种,说明一种现象。但是十神源自于阴阳五行的生克关系,要是分阴阳,分五行,就很多种了。
这也还没算上数量和强度,得余气的伤官与四见的伤官一样吗?三合局伤官与三会局伤官一样吗?
我相信多数人按照现代的教程,基本都是先学伤官见官,然后慢慢细分之,金水伤官,火土伤官,遇见官的效果不一样。
以上这种比较符合现代人的细分研究思路。
总结来说,就是先学一种理法,判断出吉凶,然后细分看象。这种方法自然没有什么问题,因为我也是如此入门,但是今天我想提醒的是另外一种学习方式,就是把最基础的阴阳五行,天干地支,十神,八卦六兽类象融入到日常生活中,其实两者并不冲突,可以一起进行。
学习基础的类象,其实不会花费大家特别多的时间,因为实践的时间和方式非常灵活。
我抛个砖,引导一下大家转变思维。
家人的关系,我是一家之主,为乾;妻子为坤;儿子为长男,为震;
这个从每天醒来就可以开始思考。
作为我的原生家庭,我又是长男,为震;我的父亲为乾,母亲为坤。但我的父亲在家里,又是中男,就是坎。
开始看到太极点转换之后的类象变化了。
然后观想我的身体,乾为首,坤为腹,震为足,巽为股,坎为耳,离为目,艮为手,兑为口。
学八字的同学不一定熟悉,但是我们把八卦对应一下天干地支,坎为子水和壬癸,为耳是不是更好理解?离为午和丙丁,火代表目也很容易明白。
我们走出家门,北门,可以说坎方。
看到道路,申是传送。
看到鸡,为巽,也可以为酉金。艮为狗,也可以是戌。(尽管地支没有对应,但是类象可以相通,这需要跳出思维限制。)
不熟悉方位的朋友,其实十二地支以及八卦方位早已经藏在掌中,熟悉十二地支掌诀图即可。
说了这么多,其实就是希望各位逐步把类象摆放在生活里的所有场景,这样在断事的时候才能反应得过来。我们往往不是经验不足,或者技艺不够才导致无法取象,而往往是对类象不熟悉,才无法思考。
更进一步说,其实类象得思考缺乏,会导致你总结命理或者卦例时缺乏必要的元素。例如你今天看到一个人的八字反馈是做金融行业的,如果你只看十神,格局,就只有一两个角度,在缺乏经验的时候更加难总结,但如果你熟悉天干,地支,五行甚至神煞的类象,就会更加容易肯定这种取象方式,而往往只有这种多重取象后的判断,其实才是值得总结记录的法理。
最后,希望你也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类象世界,把这个当作一场游戏,乐在其中。